曹之騰:RINA拓展在中國市場發展潛力
2013-12-02 19:17:17 來源:國際船舶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意大利船級社(以下簡稱RINA),1861年成立于意大利熱那亞,至今已有150余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船級社和認證公司之一,還是IACS創始成員之一。除了傳統的海上業務外,RINA 集團現已發展成為一家業務多元的跨國公司,服務于環境、能源、交通物流、安全質量等多個領域。并致力于通過運用其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幫助相關行業提高業績和服務質量。
近日,《國際船舶》記者采訪到了意大利船級社中國區總經理曹之騰,他強調,“1997年意大利船級社進入中國,2007年正式成立RINA中國公司,雖然較其它船級社進入中國時間晚了許多,但意大利船級社在中國區發展順利,而且正致力于拓展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
“拓展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
RINA 集團的業務分布于世界各地,擁有140多個辦事機構和分支機構,遍布于全球53個國家。曹之騰說,“目前,RINA 中國公司主要從事于船舶與體系認證,RINA 集團希望通過其與IACS 會員單位的合作,能夠進一步擴大其在中國的工業項目業務,為相關行業提供與質量相關的服務,例如:檢驗、工程咨詢、業主的工程服務等等。”
目前,意大利船級社在中國最大的項目是在滬東中華(位置 評論 新聞)建造的世界最大集滾船,RINA為其提供審圖和入級服務。
滬東中華承接的這5艘世界上最先進的集裝箱滾裝船,質量要求嚴苛,瑞典船東要求船舶噪音符合掛英國旗船舶的要求,在一些特定區域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能耗方面,運輸每標準箱能減少能耗約50%。
為了提高質量,意大利船級社和滬東中華針對薄板大跨距結構設計與變形控制技術,無艙蓋(產品庫 求購 供應)、無綁扎、連續超高導軌架結構設計技術等關鍵技術,進行重點攻關;梳理了國際相關環保要求,列出了有害物質清單,并根據清單進行設備采購,確保該船達到“綠色造船”要求;提前開展焊接(產品庫 求購 供應)工藝評定,明確了滾裝設備的報驗模式,開辟了RINA質量檢驗快速通道。
曹之騰表示,“RINA會全力支持滬東中華各項工作,確保4.5萬噸集滾船能順利建造。同時,RINA會繼續拓展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和發展潛力,尤其是在大型集裝箱滾裝船,汽車滾裝船,客滾船和豪華郵輪等特種船(船型 船廠 買賣)方面。”
“理性參與海工市場”
海工裝備被很多人視為船舶工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轉型升級的方向之一。和低迷的船市相比,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卻有一片新的“天地”。
在談到海工市場時,熟諳中國市場的曹之騰展現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眼光。曹之騰表示,“海工裝備技術含量較高,管理難度尤其大。目前,中國造船行業進軍海工市場的大多數產品還是海工的低端產品。一些造船企業進軍海工裝備領域后,受制于技術、研發、風險控制、制造能力,成本以及管理等因素,企業經營狀況并沒有大的好轉。因此,船企要理性參與海工市場。”
曹之騰指出,“海工建造和船舶建造有相通的地方,但在管理、質量、技術要求和施工計劃等方面又有重大的差別,海工裝備的規范標準和造船的規范標準也是不同的。要熟悉和滿足這些技術要求,是有很高門檻的。”
曹之騰表示,國家在海工裝備方面最好要有統籌規劃,要有一些優惠政策,切實支持那些真正有實力、有能力的企業往這方面發展。防止以前曾經發生過得造船業一哄而散,盲目擴張,低端競爭的不良局面。
船舶工業進軍海工裝備應采取理性的態度,避免出現新的產能過剩。
國內目前一些專業做海工裝備的公司一般比較成功,而一些由造船廠兼做海工產品的公司,在海工項目上往往不怎么成功,這和這兩種產品屬于不同范疇,需要不同的管理理念和不同的制造技術有關。